社交价值:观众愿意接受电影的体验,本质上是来自于人类的学习能力。从接触到电影信息一开始直到电影结束之后的讨论,是一个引发好奇以及找寻答案的过程。电影市场的大众特征,使得大规模人群会在同一时间完成相似的体验,因此对体验的交流所带来的社交价值也成为观众对电影主要的需求。
因为影院观影是先付费的服务,以上三项需求,在观众层面便有了清晰的排序。观众对任何电影宣发信息的理解,是会先从功能性开始判断,当观众认为可以获得功能性满足时,才会衡量是否值得去影院消费代入感。而至于社交价值的获得,观众可以通过任何观影平台完成,所以在成熟市场中,窗口期的安排和大规模的宣发预算便是为了促进观众在第一时间走进影院。
基于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理解,如果想要在2015年做好电影本身的推广,那么可能需要在项目操作中,进行如下的调整。
从追求传播转向追求准确:如今电影的供应越发充足,观众对电影的功能性变得更加挑剔,如果想让观众更加清楚的认知到功能的有效,需要首先减少噪音的出现。电影推广以前对“话题”的过度依赖,在今天已经严重干扰观众分析电影信息的能力,新媒体渠道传播的不可控以及此类平台电影信息的泛滥,会模糊观众对单部电影的认知。因此,减少在新媒体渠道的发布频次,扩大同一次发布在多个平台的覆盖,是必须要做的调整。
代入感的建设需要更加强化:预告片是电影的试用装,也是电影让观众对代入感进行预判的主要工具。在以往的电影宣传中,我们通常会寄望于通过引发话题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让观众主动搜寻预告片,但如果话题没有很长时间的连续铺垫以及对传播过程的绝对把控能力,直接加大预告片的投放力度,减少观众接触预告片的障碍,会是更加有效的选择。
社交价值的引导需要更聚焦:一部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由多种元素组成,以前我们会将明星、导演、场景、剧情冲突拆解为碎片化的信息进行传播,希望引发不同的讨论扩大影响。但这些元素因为市场供应的增加,被各种电影重复利用的频率太高,观众已经开始感觉到疲劳。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元素,需要加强电影品牌的统一建设,也就是说需要更加突出电影故事本身的意义,才能更好的加速电影口碑的发酵和提高电影的社交价值。
结语:消费与艺术永远并行
中国这一轮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新自由主义”思潮之下,放松管制是国家政策改革的主力方向。美国在1980年之后因为“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所发生的政策变化,在今日的中国正陆续上演,美国在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面对的困惑。与美国市场不同的是,电影在统一社会意识形态,塑造新社会伦理的作用上,还未能做到极致。《壮志凌云》、《为戴茜小姐开车》、《雨人》、《阿甘正传》这些修缮家庭及人际关系,缓和阶层矛盾,塑造精神指向的电影,是当下中国观众最为缺乏的,却又是很容易被轻视的项目。
2014年,《亲爱的》是我们认为最有市场参考价值的电影,它在制作上的结果呈现出趋于完美的寓教于乐,它在市场化运作上的严谨,也更好的帮助这部电影完成了它自身的使命。一部好电影,我们认为它不能仅从制作上进行评价,电影是媒介,电影应该用它的通俗语言让人们重新寻找到集体归属的安全感,所以它必须要让更多观众完整的体验过才能真正的画上句号。而如何做好电影,将好电影卖好,需要我们拨开那些浮在表面上的雾霾,真正走到观众身边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即使目前市场上所呈现出对“娱乐”的过度追捧,凡影认为那只是二、三级市场的观众在重新进入影院时,暂时的盲目消费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一部分年轻创作者受限于自身和行业的整体能力,在创新上无法尽善尽美的缺憾。但电影市场的迭代速度之快,会让观众迅速醒悟,并重新寻找到他们的需求,一批有价值的创作者,也正在被更多的资本所肯定,我们相信他们最终将会获得市场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