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资本进入,首先让电影的融资变得相对简单,原本长达半年、一年的融资过程被迅速的压缩到三个月以内。但融资上的便利没有让项目管理者变得更从容,因为市场环境的不稳定和试探性的资金过多,大部分资本都在以单个项目的成败来计算收益,资金周转效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对项目周期和投资回报率也变得非常敏感。
在这种氛围下,促使很多从业者被迫进入到一个极度亢奋的状态,在努力的追寻更高、更快,但又难以在短期内变得更强,急功近利只好成为大家无奈的选择。当年为了宣传效果,总是放大投资额的电影业,忽然调转了方向。似乎是一夜之间,我们学会了百分比这个概念,媒体上关于票房神话的议题已经很少谈论投资规模,以快搏大,以小搏大成为常被传颂的事迹。那么,在这个不断加速的市场中,我们需要去关注一些没有太多变化的线索,用来给我们当下的市场决策做参考。
电影市场的二八法则始终未变,项目管理难度增加
虽然电影市场每年的总体规模均在不断攀高,但市场集中度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北美市场,票房前60部电影要稳定的占据70%以上的份额,在国内,因为电影类型的多样化尚显不足,这个数字则要达到80%之多。我们详细统计了2009-2014年市场集中度的浮动,可以看到2014年这个数字是在83%,也就是说2014年共上映388部电影,其中的328部只占到了17%的市场份额,平均每部电影只能拿到1500万的票房。
但是,各大媒体每个月都将目光聚焦在回报最高的那些电影中,所有还未上映的电影也都不会认为自己应该属于那17%的范围。我们集体营造出了一种乐观氛围,这种乐观让部分从业者和新的进入者,都认为电影业是一处尚待开采的露天金矿,只要铲车足够大,所拿到的就足够多。于是,单部电影的投资规模在迅速攀高,当下的增速已经逐渐超过市场总量的增长幅度。
任何一个非行政垄断的行业,总体的盈利率都相对稳定,如果它被市场需求推高,涌入的新竞争者会将它立刻打回原型。因此我们看到2014年媒介费用在快速增长,前几年几乎等于免费的新媒体平台,费用的增幅已经在快于宣发预算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演职员成本在扩大,部分年轻演员的收入迅速进入千万级别,并且档期都已经排到一年之后;最主要的是,所有原本可以打动观众的因素都在面临持续提高的阈值,特效?明星?导演?话题?以前百试不爽的宣传灵药,因为向观众输出的过于频繁,正在逐渐失去往日的效果。
与资本的需求不同,对于身处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当投资规模提高时,管理难度也在加大。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做筹备和规划,需要更稳定的权力结构来思考对节奏的把控,也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支撑越来越复杂的运作。遗憾的是,这类需求很难从一部电影项目的开始便得到重视,所有的人都需要被市场刺痛之后才会反省。
观众对电影的需求结构始终不变,真金需要被擦得更亮
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消费,虽然电影本体看起来非常复杂,但在观众层面,结构则是相对清晰的,我们可以将他们对电影的消费意识分为三个层级。
功能性:电影作为一种被动式的体验消费,在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观看时,能否获得娱乐效果,对观众来说永远是第一要素。不同类型电影观众的核心消费目的略有不同,喜剧片消费的是喜悦,剧情片消费的是悬念,爱情片消费的是浪漫,恐怖片消费的是紧张,幻想片消费的是对现实的逃避……这些仅凭借影像片段就可以提供的满足,是观众对电影最基本的功能性要求。
代入感:在心理学中,通常将其称之为临场感,在游戏行业,则被称之为沉浸感。无论关于它的描述是什么,其本质意义是一样的,指的是观众从空间上,认为自己正身处于电影的世界中。让观众获得代入感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提供多维度的视角以及大量丰富的影像细节,并且这些视角的转换和细节的衔接需要吻合观众对叙事的理解。这对技术上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需要观众在观影中用脑力进行思考来弥补的缺失,都会影响代入感,在电影业,我们通常称之为“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