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封杀第三方支付行动受挫 银行界沉默观望
易管科技 www.egtx.net 来源:网摘 财经国家周刊
导读:银联对第三方支付的指责为何如此之多?关键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已经与银联产生直接竞争,双方利益矛盾日益激化。
“这是我们内部业务交流的文件,怎么会流出去让你们看到?” 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询问,银联品牌营销部负责公共事务的一位人士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这份文件”,指银联去年12月19日印发的《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银联业管委【2012】17号文件,以下简称17号文)。
过去几个月来,17号文已引发巨大反弹与博弈。
其原因在于,银联在17号文中号召成员银行,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开放接口进行清理整治,并将银联卡业务上收至总行以实现银行卡“接口”服务的集中审批、统一接入和统一定价,最终推动非金机构统一接入银联网络。
这意味着,银联希望将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全部“招安”至自己旗下。如果该文件得到落实,则第三方支付市场将彻底洗牌,银联在交易清算领域的垄断地位则将更上层楼。
让银联无奈的是,自己点燃了烽烟,可“封杀令”始终乏人响应。
“在竞争中,大家是应该有选择权的。”在私下,某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言,该银行对17号文并不认同。全国人大财经委巡视员王连洲认为,银联的这种思维模式,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更重要的是,银联无权封杀第三方支付,也不可能垄断支付体系。
其中事态纠葛,终将如何了局? 第三方支付“之罪”
在业界看来,银联印发的17号文,堪称一篇直指第三方支付的“檄文”。这份长达8页的文件中,银联用了不足50字,承认非金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投行、保险、资产管理、财务、第三方支付等金融企业,在17号文中主要指第三方支付)已成为支付市场的重要力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却以接近文件一半的篇幅,陈述“部分非金机构”带来的“危害”。
文件称,银联组织的调研数据显示,“29家非金机构与17家主要成员银行的银联卡业务接口超过630个,平均每家非金机构连接12家主要成员银行,平均建立接口22个”,银联认为,这些非金机构“普遍绕开银联网络,采取各种不合规手段开展业务,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成员银行的利益。”
据银行界人士透露,银联在与银行就17号文的交流中,高度强调了非金机构将增加成员银行的业务经营风险。
比如,部分非金机构接入成员银行系统之后,进行大量变造交易类型,如将代收代付、转账等交易类型套用至现场消费交易场景中,同时套用对公益类商户编码(MCC)、变造商户资料、异地移机等,部分非金机构则在银联卡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截磁截密、私自留存持卡人详细资料敏感信息等。
17号文同时认为,随着非金机构的势力扩张,成员银行将失去在支付体系中的惯有地位,陷入被动;非金机构压低发卡银行手续费的收入,争抢商户的行为也严重冲击传统的银行卡价格标准体系,“上述问题还造成商户对成员银行现有手续费标准产生严重不满情绪,成为诱发此次政府调整刷卡手续费的原因之一。”
银联认为,非金机构与多家银行合作的多头连接做法,更是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和促进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5]153号)中,‘第三方服务商不得从事银行卡信息交换业务’的规定”,而且也违反了“银联卡业务规则的基本要求,影响了全体成员机构的利益”。
银联之痒 银联对第三方支付的指责为何如此之多?
业内人士认为,关键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已经与银联产生直接竞争,双方利益矛盾日益激化。
成立于2002年3月的银联目前拥有近300家境内外成员机构,在第三方支付兴盛之前,一直是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支付卡的唯一交易清算供应商。这为银联带来了巨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