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与投资人开始可能因为利益走到一起,但是长期看非常容易产生分歧。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孙金云博士认为,大部分资本都是逐利的,而创始人会更关心企业的成长,资本却很难下决心在企业管理上做更多的投入,比如起品牌营销、基础研发等。好的投资人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有资源支持、对市场的洞察等辅助支撑。
退出“壁垒”
从表面上看,一直到2013年3月,吴文辉为首的起点创始团队与盛大文学的矛盾才开始摆上桌面。实际上在此之前,吴文辉创始团队已经对内提出过MBO(管理层收购)未果。也有人公开指责侯小强不懂管理,压制子公司的发展。实际上,更深层次的矛盾来源于盛大文学的管理架构与吴文辉团队对自身的认识与定位。
毫无疑问,起点中文网过去乃至现在都是盛大文学的核心资产。变卖起点的吴文辉进入盛大后,开始学习做一名职业经理人。但是陈天桥似乎没有给予其足够的空间。2008年,盛大文学成立。陈天桥没有起用吴文辉,而是挖来了侯小强任CEO。侯小强成为盛大文学CEO,起点中文网董事长,而吴则成为盛大文学总裁。吴文辉离职前,盛大文学董事会由陈天桥、邱文友、侯小强三名董事组成。在外界来看,吴文辉在盛大文学的位置更倾向于虚职,缺乏实权。
管理架构的问题真正折射到业务划分上的分歧才是双方矛盾的根源。按照陈天桥的设想,侯小强的职能主要集中在于品牌、渠道及营销体系建设,负责的是产业链布局等集团层面的工作,各个子公司则更专注于内容生产。在陈天桥的指导下,侯小强对于盛大文学的商业模式阐述得非常清楚,“建立了一条生态链。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我们帮助作者塑造品牌,全方位地传播作品。还可以把作品改编成实体书籍、影视游戏,甚至开发与作品相关的周边产品等。”在易观国际分析师孙培麟看来,“侯小强加入盛大后最主要做的就是协调与整合的工作,尤其是云中书城的平台,但是盛大文学的直销渠道并没有真正做起来,移动渠道的发力也并不那么理想”。
另外一面,侯小强亦有自己的苦恼,谈到盛大文学的管理架构时,他曾经表示,“盛大文学是以资本为纽带的一家公司,既有资本的要素,也有职业经理人与创业者的分歧。”这种苦恼背后带来的暗示,可能就来自于以吴文辉为代表的创始人团队。起点中文在盛大文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卖掉起点的创始团队在盛大文学IPO屡次受阻的情形下,难以避免受到资本的诱惑,认为自身可以脱离盛大下一盘更大的棋。
熟悉盛大的人士向记者表示,管理架构带来的隐患不单单体现在起点之乱上。相比创始人,陈天桥更喜欢起用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扮演的角色也多为执行桥哥的意志与构想。但是孙金云指出,在企业被收购之后,创始人实际也面临一个“退出壁垒”的问题,需要调整心态,割舍对企业的控制欲,实现角色的转换。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权力交接与过渡,团队的融合将会非常困难。
桥哥的磁场
吴文辉团队的出走与转投腾讯,被认为是最终触怒陈天桥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此之前,桥哥的强势似乎已经给盛大打下过深的烙印。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至2012年10月的34个月内,盛大系共有22位离职高管。其中不乏并购企业的创始人、跟随陈天桥出生入死的“老人”。这种过于频繁的离开一方面归因于盛大的战略调整,另外一面,有一种声音认为与桥哥的强权政治不无关系。
情商高如唐骏,在谈到其曾经在盛大集团的定位时,这样描述,“作为外企职业经理人加入盛大时,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从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太当回事’——当大家问及我在盛大主管什么业务时,我的回答是‘陈总(陈天桥)不管的都是我负责’。”这种描述的言下之意即是“陈总管的我都不管”。按照这种安全的操作措施,唐骏在任满后愉快地全身而退。但是其他人,并没有那么风平浪静。同为创始人的酷6创始人李善友,在度过了与盛大的蜜月期后与陈天桥在酷6的发展问题上发生分歧,火速离职。离开时李善友自称离职是“智慧的出离”,自嘲“自己是已然熬干的药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