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整个电影产业正在更新换代,过去20年的发展是传统的传媒公司收购制片厂带来的利好,比如新闻集团收购福克斯,派拉蒙被维亚康姆并购。但是这个时代很快就过去了,这一轮电影消费者在求新,除了技术是好莱坞的驱动力之外,其他都不会再现超高速增长。
而中国位列第一的华谊有强势艺人经济,光线跃居第二靠的是长久以来的复合型媒体布局和王长田勤俭持家的好习惯,博纳则靠院线和发行有作为,我想乐视影业的核心竞争力应是掌握消费者数据。
现在已经进入所谓“大数据”时代,乐视掌握数据就知道市场要什么,因此构建市场系统是乐视的王牌。
《中国经营报》:乐视影业一直强调做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影公司,这与传统的电影公司有什么不同?如何掌握消费者数据,如何导购?
张昭:如今中国影业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一个档期内既有乐视影业、华谊、光线等公司出品的作品,也有国外进口片,在这个混合市场中,我们用“导购模式”帮助消费者甄别乐视影业推广和发行的影片的观影价值。
所谓“导购模式”,即我们优先构建一个优秀的O2O线上线下市场平台,通过该平台把目标受众导入到电影院中。
在市场布局方面,2012年乐视影业对负责地面推广营销发行的市场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培育。目前,这个全国性的地面市场系统,规模达到150人,覆盖60座城市,800家电影院,75%的票房市场份额。另外,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中心,为影片进行精准定位。数据的来源包括:乐视网提供的网上观影用户数据、乐视影业地面系统提供的影院观众调研数据,再结合其他合作伙伴提供的行业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将为影片提供档期竞争环境和目标受众分析。比如这个月即将上映的电影《小时代》就是完全按照这个体系制作推广,也算是一次全程检验。
《中国经营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端的布局上,乐视影业是怎样做的?
张昭:有了目标受众分析,就要最大限度地将影片的信息辐射到目标受众接收范围内并与之互动。怎样做到最大限度,无疑手机APP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有“乐影客”——基于影院位置的LBS观影及增值服务预售平台。
对于影院和发行方而言,通过乐影客的平台,在影片上映前,将先睹为快地将观众预导入电影院,在影片上映期间,将影院周边进行其他消费的消费者导入影院。乐影客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利用各种增值服务营销手段对电影票进行预售,对乐影客的形象化比拟就是影院市场的淘宝,每一座城市的每一个电影院,对应着乐影客平台上的一个虚拟影院,就像一个网上的淘宝店,店里的商品包括电影票,影院周边的餐饮、卖品、停车位、电影的衍生品、生日观影等各种打包观影增值服务,观众从乐影客上就完成了影票预定及其观影增值服务预购。
构建电影生态系统
《中国经营报》:关于电影产业生态,您一直有一个“渔夫论”,这似乎是乐视影业谋划布局的指导思想,如今是否有变化?
张昭:我一直说,相对于电影资源,我们是渔夫。捕鱼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带着巨大鱼饵和鱼钩跳下水去抓鱼;第二是驾着船带着网兜去网鱼,前两件事我都不做,我做的是在围海养鱼,把海水质量弄好,用更多食物和健康环境吸引鱼,鱼来的多了,就扩大围栏,等到合适时机再把鱼都放出去。
前两种是资源型的玩法,我们是把资源建好,这也是我常说的“建生态”,这个不会变的。我一直认为,不追求奇迹才能有奇迹。很多人问我怎么看《泰囧》现象。我一直说要警惕,不是我腹黑,我持的光线股票也涨了不少,《泰囧》后遗症是一种“相信奇迹”的行业畸形心理,更多人跳进海里去抓鱼,这是很落后的生产方式。长远来看,产业和资本都需要警惕。
《中国经营报》:2012年,乐视影业投资了《敢死队2》让乐视尝到了中美合拍片的些许甜头,《敢死队3》也在明年的片单之列,然而中国对合拍片一直是搭便车的思路,缺乏创造性,是否《敢死队》系列也有这样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