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亿生鲜电商市场 看似热闹实则钱途未明
易管科技 www.egtx.net 来源:网摘 南方都市报
导语:TO B的生意离钱较近,产品标准化和做好冷链才是生存的护城河。
生鲜电商.jpg
近4000家涉农交易类电商,赚钱的只有1%,绝大部分都处于亏损———最新出炉的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生鲜电商的“钱途”仍未明朗。而在当前经济下行、风投趋于保守的大环境下,生鲜电商活下来乃至盈利的路径有哪些?南都记者采访部分生鲜电商发现,TOB的生意离钱较近,产品标准化和做好冷链才是生存的护城河。
电商渗透率2%
在TMT创投资数据库“IT桔子”上查询生鲜电商,处于运营状态的200多家企业当中,拿到A轮以上融资的不到40家,堵在种子天使轮或者还没拿到融资的占大部分。
“生鲜电商是烧钱的行业,如果融不到钱的话,估计今年有很多企业的经营会出问题。”背靠京东的天天果园副总裁陈嘉杰对南都记者说。在他看来,资本收紧对于行业是好事,让大家从去年以低价和补贴圈用户、冲订单量的狂热和泡沫中冷静下来。
对于天天果园而言,尽管偶尔也会参与优惠促销,但他们瞄准的不是那些价格敏感型用户,而是吸引真正愿意消费好水果的中产白领;这个群体相当庞大,加上国内正在消费升级,能提供好产品、好服务的生鲜电商,前景十分广阔。
事实上,论体量和规模,天天果园早已是国内水果电商老大。只是成立7年至今,仍处于投入阶段,问及何时能够盈亏平衡,陈嘉杰坦言“不好说”。“生鲜电商看着挺热闹,其实市场渗透率才2%,消费者端并没有热起来。”他感慨,生鲜电商的风口远远没有到来,教育市场、培养用户,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对此,以B2B生鲜电商起家、去年踏足C端市场的依谷网也颇有同感。依谷网运营总监陈宇告诉南都记者,就目前正在尝试的移动端业务“微商城”和“拼购”,用户都是冲着优惠活动而来的,谈不上有什么忠诚度,很难产生复购。“C端竞争太激烈了,消费者早已习惯了购买前先比价,要想吸引购买就意味着牺牲毛利,甚至通过补贴才有可能把规模做起来;但企业要活下来,不可能长期不赚钱,并且用户被宠得越来越精明,以后生意就更难做了。”他坦言,到目前为止,依谷网对于C端业务只是抱着试水的心态,不敢大规模投入资金。
紧抓企业用户
现阶段的依谷网,重心还是放在“老业务”B2B生鲜电商。在陈宇看来,做B端生意的好处是稳健。他们定位为企业提供采购生鲜采购方案,或用作维系客户的礼品,或作为员工福利,从粮油肉菜到应季水果俱全。
企业采购不仅量大,而且按固定周期订购,最短的订购周期是一个月,每周配送1-2次。在这种模式下,依谷网能够提前掌握业务量情况,毛利也比较理想。“我们从2014年就开始有盈利了,尽管业务量算不上特别大,但自感商业模式健康,能在行业站稳脚跟。”他对南都记者说。
“不同于B2C生鲜电商的拼数量规模,B端是所谓的‘生意对生意’,对利润有多少贡献率才是核心。”91农业CEO赵华国对南都记者说,现在业内也有一种把2C思维套用2B的打法,靠烧钱补贴吸引大量中小餐饮商户来采购生鲜,其逻辑是,只要圈进来的商户数量足够大,那么他们就可以降低集采成本,由此获得营利空间;但现实是,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很有限,因为农产品价格本来已经很便宜,再压低价格,只会打击农户的积极性。
再看靠烧钱圈进来的中小商户,都是价格敏感型,一旦没有补贴就很容易流失。赵华国认为,采购生鲜的企业或商户有很多种层次,并非都盯着价格。他将其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企业集团、工厂、食堂等大客户采购,他们对生鲜品类的要求相对固定,品质为上、注重性价比;第二类是有一定规模的中高端饭店餐馆,他们以爆款菜品吸引客源,对食材品质要求非常高,对价格则不敏感;第三类是中低端饭馆,SKU多、采购量少,对品质要求不高,把价格放第一位。91农业的策略是,将三类企业都纳入客户范围,但重心放在利润贡献较多的前两类客户上。“企业的本质是盈利,否则有多大流水都毫无意义。”赵华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