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电商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这是中国政府在全球监管中的一次首开先河的做法。在这个政策的鼓励下,相当多的投资人和创业公司,开始进入布局跨境进口B2C领域。
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税收回流。上述电商人士提供给本报记者一组海关相关数据,2015年,跨境进口保税总体规模176亿,缴纳税收14亿。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海淘3000亿规模,出境游购物1.5万亿,由于海关的查验率较低,行邮税缴纳的金额很小。
但这些回流的税收,并不能阻止传统进口企业对进口B2C电商不公平的声讨。
一般的看法是,传统企业在进口货物过程中,主要征收的是关税、消费税以及奢侈品的消费税。而进口电商则征收行邮税。目前,国内消费者购买的海外产品多数行邮税税率为10%,这一比例较低。
但前述电商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片面看税率其实并不客观,因为跨境进口电商与一般进口缴纳的税基并不相同。一般贸易的税基是CIF到岸价(也即出厂价+运费),而跨境电商税基是实际交易价格,根据内部抽样的43种商品(如化妆品类、婴儿座椅、保健品等),大部分都是行邮税高于一般贸易税率。
他对本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到岸价格(CIF)为55元的雅诗兰黛花漾眼影(5色),如果通过一般贸易,征收的综合税率83.86%,那么收税金额为46.12元;但如果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收税税基是按照销售价格431元来征收,行邮税的税率是50%,最终收税金额是215.5元,远高于一般贸易。但这个眼影,摆在专柜柜台上的售价可能是520元。这其中,从55的到岸价格到520的专柜价格之间,大部分的差价源于物流成本,以及品牌商对中国市场的歧视性定价。
即便如此,整个进口跨境电商行业内,也对于跨境贸易电商的税收逐步向一般贸易回流是有预期的,只是在征收的范围及种类上,大家依然认为新政的版本过于严苛。
前述电商在给政府提交的政策意见中提到,“新政”是单次限额2000元。根据我国现有政策,居民入境时可携带的个人消费品价值限额为5000元,而在离岛免税店购物限额为8000元。与上述标准相比,前者明显偏低。
此外,他认为,按照《关税条例》的有关规定,即使在一般贸易中,关税税额、进口环节增值税税额和消费税税额50元以下的一票货物也享有免征优惠。从国际上看,存在免税额也是普遍的做法,不少国家免税额远高于我国且还有上调的趋势。从这两方面看,取消跨境进口免税额与国内国际普遍做法不符。
而在前述接近决策程序人士看来,不论细节如何实施,未来降低关税和提高行邮税,减少灰色地带的盈利空间,引导跨境B2B,都是一个大势趋。
进口电商进退维谷
对于那些经历了“行业政策红利期”,并已投入重金打造跨境进口平台的企业来说,现在进退维谷。
从2014年10月起,各路人马纷纷布局进口电商,互联网江湖大佬如京东、网易等,都将海外购板块提升至重要战略地位;创业公司纷纷加快融资步伐,跑在一线的如蜜芽、洋码头,小红书都已相继走到C轮千万美元级别融资阶段。
数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跨境进口电商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前期在政府的号召下,投入了很多资金,打造智能仓储、厂房、物流平台,有些企业经过了数轮风险投资,现在面临政策突变,是不是意味着,这些投入都要变成沉没成本了?
而最让全行业担心的,并非一直有预期的税率调整,而是正面清单问题。这是决定行业未来发展的命门。
在过去的改革方向中,外界一直预期对跨境电商实行的是负面清单管理,例如在食品药品监管领域,列出哪些是不可以通过进口电商平台售卖的品类,其他品类皆可销售。而如果使用传闻所说的正面清单方式,很可能会极大限制行业发展。
前述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解释说,跨境电商最大的优势,是在告知消费者真实购买产品信息的基础上,让一些国内暂时缺少、优质的国外商品快速满足消费需求,同时电子商务的手段也可全程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