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联网金融,需要迈过哪三道门槛?
以P2P领域为例,农村市场正在成为所有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它的发展模型不是大城市圈地,然后向农村下沉的传统逻辑,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恰恰体现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互联网逻辑。
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农村市场的发展方式有几种:一种是随着电商渠道下沉卖金融产品服务,典型的如阿里和京东;一种是个人放贷,踩在法律红线之上的宜信和不断靠加盟店扩张的翼龙贷;一种是线下直营为主,和传统劵商合作为辅的91金融超市等等。
在这我不分析几种模式的优缺点,法律风险、加盟风险等很多文章都讨论过。跳出模式好坏之分,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还需要面对农村地域辽阔,农民以及中小企业理财教育,以及O2O落地的信任背书等诸多挑战。
农村市场就好比传统汽车市场,以特拉斯为代表电动汽车厂商与传统厂商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开放竞争的生态系统。在农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更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参与竞争,其次才是解决分蛋糕时的三个门槛:
第一个门槛是线下到达能力。这种到达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进店服务,另一种是买到产品。中国的农村地域辽阔,互联网金融大多局限在一二线城市。互联网金融不是存款搬家,也不是开直销银行,而应该是把传统银行解决不了的服务拓展到线下。
另外,开辟线下店不是为了客流量,也不是为了转化率,更重要的意义在服务上。例如,延庆原来是没有北京银行服务网点的,91金融开了一家线下店,那样买不到北京银行理财产品的人就可以买到。
第二个是用户教育,城市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不同,人群的用户画像也不一样。互联网金融如何教育农民理财是一个短板。但根据木桶原理的另一种解释,当把木桶倾斜,其短板最终会成为木桶的一个长板。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要侧重农民以及中小企业的需求。
普惠停留在概念上就是耍流氓,而是一种有价证券,需要为农民付出代价的。在平台内部,要对金额、期限、区域、行业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把控,还要设计农民、中小企业利益的金融产品;在平台之外,要做好尽职调查、项目初审、审贷分离,以一系列完备的贷后监控体系等等。
第三个是信任背书,在市场经济里,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信任。以前,从农村信用社变成银行,是一种对公信力的确权。银行允许破产之后,互联网金融如何做到信任呢?
个人以为“经营信任”有这么四点:
一是开放战略,之前,农村市场是封闭的。没有银行卡,没有房贷的农民被挡在征信系统之外。只有在信息都公开的情况下才会有沟通,有信任。
二是媒体到达能力,例如,91金融许泽玮6次上央视不是作秀,而是央视做的信任背书。
三是竞争饱和程度。360的免费思维与信任相结合,就成为360杀毒这种有竞争力的产品,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程度,有且仅与竞争充分程度有关。
四是移动互联网,没有网络,就产生不了连接,农民不能连接,怎能连接一切?这就是为什么谷歌要做“google气球”项目。
只有在一个开放而又充分竞争的农村市场里,受益的才是农民或者中小企业。反之,在竞争不充分的环境里,互联网金融将脱离普惠金融的初心。
马云也说过,其商业模式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京东。这是一个玩笑,但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是闭门造车的思维,自己玩自己的不管别人。第二种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相比较而言,这是一种进步,因为鼓励竞争,所以允许农村有不同的模式存在。最后一种指的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这就是互联网逻辑,在相互竞争基础上进行淘汰选择,迭代创新的结果。
对于所有互联网金融企业,农村市场没有做大之前不应该守株待兔,而应更加开放和包容。等市场做大之后不应该放任自流,而是和监管同在。未来互联网金融,用高息覆盖风险的路子一定是死胡同,只有风险第一,稳扎稳打,敢走曲线而不走直线,走安全而绝不一味的走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