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VR感官体验的不足也就会限制其在电商体验消费的应用范围,例如对于生鲜电商而言,即便是借助VR技术营造真实的效果,那也仅仅停留在产品当时的状态,而生鲜较高的时效性决定了其对于选择购买的可参考价值很小。再比如,针对酒类电商和美妆类电商,两者的体验式消费痛点都不是依托于视觉,无论是白酒亦或者是红酒,都需要品;而美妆产品体验是消费基于嗅觉、触觉的交叉式体验。
所以,笔者认为,VR技术的体验式消费重在加强视觉体验,比如家具、家电、服装类产品,大家往往会重视其视觉立体效果,通过模拟真实使用场景来增加购买意向。所以VR技术并不适合所有的电商品类。
VR内容生产端的局限性
VR从诞生至今始终都是一个以内容为主导的技术,当众多VR内容消费类设备不断普及的现在,消费者却尴尬的发现,市面上无论是游戏还是视频,充斥其中的内容除了混杂之外,可消费性不足,仅能作体验而不是娱乐。
的确,VR在内容上,除了以HTC Vive、Oculus为首的游戏设备略有看点之外,在影视视频上,就连VR内容生产工具以及VR内容的制作规范都没有足够强势的标准产品,更遑论是VR末端的内容消费的尴尬了。
折射到电商领域,品类繁杂、数量众多是它们的特点,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亚马逊,都有上百万种商品覆盖,如此之多的商品,在进行VR制作上显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
虽然阿里VR实验室推出了Buy+(败家)的VR购物方式,亚马逊也在建设类似的VR平台,致力于提供通用、标准化开发工具,实现快速批量化3D建模,但是笔者认为既然是通用性工具,其就难以精确、细致的还原出单个产品的细节特色来,对消费的正向促进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反而有悖于体验式服务的宗旨。
当然,所谓的VR体验设备的延迟率、刷新率低导致的头晕,笔者认为并不足为虑,因为随着硬件性能的升级,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VR电商和“互联网+”:体验式消费的完全体进化
毫无疑问,体验式消费能够有效拉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VR+电商对于正在探索全新消费模式的传统电商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VR电商只能部分模式体验式消费的场景,也就是面对传统电商行业的颓势,VR电商难以一劳永逸。
不过笔者认为VR电商和目前热门的“互联网+”有着极好的互补性,VR电商解决的是标准产品服务的体验问题,而“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反哺实体经济的典范,往往涉及的都是餐饮、娱乐、生活服务等无法完全电商化的非标服务行业,这些非标服务正因为需要带着身体才能去消费,所以根本无法摆脱线下实体商业。
而VR电商则是在纯互联网电商的基础向上延伸,仍旧是传统电商模式的延续,提升的是标准商品的服务价值。
那么电商行业的体验式消费模式的升级路线图就非常清晰了,以VR电商为首的线上体验式消费和以“互联网+”为首的线上+线下式的体验式消费的相结合,将会成为电商取代传统实体商业的完全体解决方案,也是电商行业向体验式消费的完全体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