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开始时,我们通常精神饱满,处于周期的顶端。而在一天结束时,我们会进入周期的低谷。当我们感到困倦时,心灵活动会呈现下降趋势。当我们睡着时,心灵接近于最低谷。在一天时间里,我们通常会经历两次“潮起潮落”。中午至下午,我们的心灵会进入短暂的低潮,而随后几小时又开始活跃,最终在晚间再次进入低潮。每个人的模式都有所不同,但整体波动很类似。
人工智能缺失重要一环:人类心灵周期性
软件可以模拟这样的周期。而如果希望实现类似人类的心灵活动,软件也应当这样做。如果能重现这样的端点,我们就能在软件中重现这样的周期。
计算机可以模拟理性思考,但无法具备真正的感受。感受不属于计算机,只属于有机体。仅仅依靠软件不可能制造出感受。不过,这不会给人工智能带来限制,软件能“模拟”感受。机器人可以告诉你它感到忧伤,而行动也可以表现得忧伤,但实际上它没有任何感受。原则上来说,人工智能可以重现人类心灵的所有细微之处,并以完全模拟人类的方式去面对世界,尽管这仍是毫无意识的。
除非能模拟人类心灵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否则人工智能仍然无法与人类似。可以想想,在你的心灵活动处于下降周期时,感受和逻辑分析能力将会有何变化。人类的心灵有着各种变化,不仅仅是理性,也不仅仅是理性加一定的情感,也不仅仅是几种教科书式精神状态的排列组合。可能性是无穷的,但带来这种无穷的公式很简单。
如果我们希望理解心灵,那么就必须理解关于这一周期的方方面面。当人工智能注意到这样的周期,并决定接受这种周期时,我们就可以在软件中重现这样的周期。从这种周期性到超人类机器人的发展并不容易,这将会与登月类似。
然而,当我们拥有了火箭、无线电、计算机,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时,登月似乎不可避免。开发这样的心灵活动周期性只是让人工智能开始运动的必要环节之一,但这是目前仍然欠缺的一项技术。
超人类机器人需要遵循这样的周期性,以及人类心灵活动的其他基本元素。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就会更清楚地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危险之处。人工智能研究者应当受到普通人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