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投哪种?
让王家蚬颇感兴趣的是一家做视觉检测的公司。这家名为“三姆森”的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在视觉检测领域已小有名气,苹果、华为、小米、魅族等都是其客户。
三姆森研发的产品运用光的技术来检测手机外壳,包括尺寸、孔、弧度。与传统的人力检测相比,机器检测速度惊人且准确,机器检测完一个产品的20多项内容仅需5~6秒,同样时间里,一名工人只能检测完2项内容。这一技术的前景是巨大的,以一家生产手机玻璃屏的工厂为例,该厂检测岗位的工人占了总人数的20%。
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好标的?王家蚬心中自有标准。他们锁定的投资方向是智能装备、医疗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智能装备中,系统集成、核心部件、工业软件又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核心部件的市场目前八成被“四大家族”占领,这是一块既香又难啃的“硬骨头”。王家蚬认为,核心部件要想突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国家大量砸钱,让国企来突破。因为民营企业很难有这样的资金量;一种是有研发能力的民企瞄准某个领域从低往高走,这需要一个过程。他认为再过几年,中国在核心部件领域肯定会出现一些好的企业,“其实现在已经有了,只是规模还不是很大。从机构的角度来看已经发现了这么一些好的投资标的。”
相比投资核心部件,这些投资基金显然更愿意做更保险的买卖,比如系统集成。什么是系统集成?中国制造流程千变万化,每条生产线都不同,工厂从“四大家族”买来机械臂并不能马上使用,必须要根据生产流程做一系列整合改造才能使用,这个“应用”的工作其实就是系统集成。
王家蚬认为,这块国内比国外有优势,一是国内有相对便宜的工程师,二是市场和需求就在中国,国内的系统集成商显然比外国的竞争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所以,近几年涌现了大量系统集成商。
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抄袭的情况很容易出现,系统集成商良莠不齐。本报记者采访时,多名受访对象均认为,不出几年,工业机器人尤其是系统集成领域将有一轮大洗牌。
因此,王家蚬在选择系统集成商进行投资时更加谨慎。他关注两点:一、本身这个行业的天花板有多高,能做多大规模;二、是否具有跨行业的能力,比如能做空调的自动化生产线,也能做鞋类的生产线。这两样都满足了才被认为是具有成长空间的。
还有一块是工业软件,也是“应用”。软件有很多算法,且算法要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优化。同样的,大量的应用场景在我们国内。现在国内已经涌现出这样一批小而美的公司。尽管单体规模不大,但是利润空间非常高,市场供不应求。
智博会期间,博实股权投资基金正式亮相。这只基金总规模5亿元,首期2亿元,东莞市政府出资20%,博实股份出资30%,睿德信出资20%并负责基金的运作,剩下的20%向社会募集完成。目前这只基金已开始落地运作,有三个项目正处在签约阶段。
服务机器人潜力巨大
工业机器人只是资本青睐的一部分,医疗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潜力更大,是下一个“风口”。因为相比工业机器人的激烈竞争,医疗和服务机器人领域还可被视作“蓝海”,各国均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成功的医疗机器人范例有达芬奇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截至去年底,全球已有3000多台达芬奇机器人。我国也有数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成功的案例。服务机器人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扫地机器人。
目前在珠三角乃至全国的机器人行业版图中,工业机器人是绝对主角,服务机器人尚处起步阶段。以深圳为例,据深圳机器人协会统计,深圳工业机器人企业有190多家,产值也较高,服务型机器人只有45家。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工业机器人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有很大的市场,二是因为服务型机器人,比如用于医疗康复、消费服务和教育的机器人等需要的技术更为复杂。
王家蚬也认为,医疗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由于有些技术还没取得突破造成用户体验不够,比如人脸识别技术、语音交互技术、激光导航避障技术等。而有些技术成熟的,又因为成本太高不能进入普通家庭。他透露,现在很多高校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都已经有了一些不错的研发产品,相信这些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会进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