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府"助推简政放权改革
前不久,广州一位政协委员就列出过中国人一生中的103种证件,直观地表达了中国“证”之繁杂。客观的说,现代社会已经超出了农耕时代的熟人社会范围,人们在大范围内流动,进行社会化的大分工,人的接触范围急剧扩大,为了适应这个形势,就要需要一系列文牍系统来表明一个人是谁、做什么的、有什么能力、有什么资质、有什么权利与权力等等。所以,各种证件是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标志,当然,也是政府的服务的重要内容。
政务服务滞后于经济发展
中国的情况更加特别一些。一方面,计划经济下,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在公民权利上有着巨大的差别,需要更严格的身份鉴别,另一方面,任何生产都处于国家调控之下,在一套复杂的审批、证件制度下运行,这些都需要证件。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人的喜乐哀愁,不仅仅与钱有关,更与“证”有关。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这似乎是天方夜谭,不过,即便是他们,也生活在“后证件时代”,他们仍然摆脱不了去各政府机构的办事大厅去办各种证,缴各项费用。
改革释放出了经济自由,但伴随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膨胀起来,机构重叠、功能重复,在这样的作用下,衍生出更多的证件需求。公安部自2012年9月,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六个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实施允许非本市户籍就业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在读大学生异地提交出入境证件申请的便利措施。但按照该措施,凡需要在这些城市申请护照的,不仅需要提交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同时还需要提交居住证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在就业地连续一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的证明。而除了社保证明以外,户口本、身份证和居住证等这些证件中所记载的内容往往是重复的。
办证只是政府公共事务的一个缩影,对百姓来说从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缴费,到医院的挂号就医,甚至是缴纳违章罚款,一次次跑断腿,排长队,再加上交通拥堵的成本。某种程度上,这些繁琐的政策已经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与创新的活力,这也是为什么李克强总理大力倡导简政放权改革。
正如蒸汽机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整个汽车时代一样,互联网几乎是也深刻的推动这社会的发展。这个趋势不可阻挡。在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复杂的证件,以及其背后的社会管理系统完全可以放到黑箱之中,而公民手上仅仅留下一个电子化卡片,或者一个实名认证的社交网络ID,又或者是一个手机APP,政府部门就可以了解到相关信息,公民只需要一张卡或者一部手机在手,在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就可以走遍天下无忧。
“互联网+ 政府”解决办事难
这意味着,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市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城市智能服务,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地方政府,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市民对更便捷的生活的需求,都提出了这个需求。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阿里、微博等企业有这个优势与商业契合点。微博、支付宝和阿里云的三方联合,可以在入口、平台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为各地政府提供向“DT城市”升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城市服务平台,正是李克强所说的“互联网+”概念中“互联网+政府”的鲜活场景。
最近,阿里研究院、新浪微博、蚂蚁金服、阿里云联合发布了《中国DT城市智能服务指数研究报告》,从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基础服务三大指标衡量各城市智能服务的发展水平。早在今年4月,蚂蚁金服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与微博,共同启动“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联合为各地政府提供向“DT城市”升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向各地方政府提供“城市服务”平台,涵盖交管、公安、医疗、交通路况等9大类80多项服务。依托阿里云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政府可以将松散的政务应用进行整合和流程再造,在阿里云上构建统一的DT城市服务平台。市民通过支付宝、微博和手机淘宝三个入口均可访问,市民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代替过去的排队、跑腿。目前全国已经有86个城市接入城市服务平台,年内计划接入120城市。